您的位置:首页 >七团>团镇概况

团镇概况

团镇概况

发布时间:2023-03-01 10:00:11 【字体:

历史沿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第一师七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1952年春,第三十七团遵照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发布的生产命令,奉命从温宿县进驻人迹罕至的荒漠“玛滩”。1954年成立国营玛滩农场。1956年3月26日,玛滩农场改称胜利六场。1958年12月改名为胜利十二场。1983年阿克苏地区史普办公室正式将七团团部所在地命名为“玛滩镇”。198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1年12月3日(中发[1981]45号)文件,改农垦七团为农一师七团。2012年12月,根据中央决定,改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七团。随着阿拉尔市的成立,七团被划入阿拉尔垦区,七团团部驻玛滩镇。60年来,七团逐步发展为以农业为主,工、交、建、运、商齐头并进的中型团场。

农业发展

195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遵照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发布的命令,在塔里木南岸垦荒建场,开荒534公顷。1956年3月建立胜利六场后,七团1750余人成立5个生产队,一个房建队、畜牧队、副业加工队、机耕队、警卫排,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荒造田,用柳条筐、扁担、坎土曼、斧头等工具,耕地面积发展到4215公顷。1957年,七团贯彻“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的方针,以种植业为主,园林、畜牧业、副业为辅。1970年,采取以人工和机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地开发,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其次是水稻、小麦、玉米。1980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七团开始规模种植红枣、苹果和香梨。如今七团辖区土地面积18.1万亩,已形成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工业发展

50年代,七团工业生产主要是碾米、磨面、轧花、食油加工、机具修理、柴油发电、制砖,后逐步发展芒硝、甘草膏、白酒、食品、皮革、网套、野麻、铁工、棉花脱绒等。七团工业发展较好,生产的金准牌地膜机,畅销疆内外,出口巴基斯坦。80年代,根据师针对研制地膜机提出的铺膜、打孔、播种三个问题,组织技术人员试制成功第一代地膜棉播种机。90年代,七团已经从人工作业实现了半人工机械化的操作,制造各型宽幅地膜播种机,被疆内外广泛应用。如今,七团围绕农业资源,重点发展“农”字号工业企业,主要工业项目有农机制造、红枣加工、有机肥生产、建材加工、仓储物流和机具维修等。

城镇发展

1955年之前,七团是一块荒无人烟的戈壁碱滩。1956年之后,七团建起地窝子与土木结构简易平房。1980年以后,在七团团部陆续建起砖混结构的饭店、个体商店和各行业服务设施。1989年至1997年,玛滩镇初具规模,分别建有农机修理厂、棉花加工厂、机械连、中学、商场、农贸市场、粮油批发站、医院对外门诊楼、邮局、银行、派出所、监犾机关等。2010年以来,七团加快城镇化建设,老年公寓、如意湖等城镇名片已经声名远播。2015年师市城镇化综合检查名列前茅。

人口发展

1956年3月,七团组建时,人口为1750人,主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河南、湖北等地的支边青年。1956年,陆续接收河南218人。1960年接收湖北支边青壮年600多人。1963年至1965年安置上海支边青年2134人,到1978年,全团总人口达9688人。从1992年起,大量内地人员迁入七团。进入二十一世纪,七团每年有针对性地引进大中专毕业生,2017年以来,七团紧扣向南发展核心,大力集聚人口,全团人口已达到15376人,建团以来人口最多。

8b22999a73114e98a14f22fe740cdd08.jpg

1d259e1d2456457f8d2c614752dcd99c.jpg

4f0acecce4134c218f9a9c8c72b89d8b.jpg

554591df885a4c30a4d7f44597dee3a0.jpg

60677a62d0d64d659d86be75c45000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