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改革】一师电力公司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新阶段需要新作为,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为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步伐,一师电力公司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坚持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制度改革,坚决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死工资”局面。通过岗位竞聘上岗、岗位动态管理考试、绩效考核、岗位合同签订、推送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在管理者“能下”、员工“能出”、收入“能减”方面出实招硬招,让不想干、不能干的人有压力,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动力。
盘活人力资源,让员工能进能出。一是全面摸清家底,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本企业人才资源状况再次进行全面盘点,找准薄弱环节,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工作措施有的放矢;二是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参照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职工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实行岗位动态管理,确保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收入能升能降。对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通过定期综合考核确定岗级升降,让绩优人员成为受益者,营造“不看身份、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用人氛围,真正做到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四是修订员工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合同条款,签订岗位合同书,规范契约化劳动关系,做到依法退出。针对违法违纪、违反劳动纪律、不能胜任工作的三类人员安排离岗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降岗、待岗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激发源头活水,让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一是坚持选人、用人导向,公司机关、各基层单位联动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制度,构建公平、择优的用人环境。通过社会公开选聘、内部竞聘上岗,有效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制定科学规范、运作有效的管理考评机制,修订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办法,将管理人员能进能出、末位淘汰等列入办法内,在公司系统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彻底打破岗位终身制。同时,把“三项制度”改革渗透到构建现代电力服务体系各环节,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首问负责制”等服务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效率效益,让职工切实享受公司改革红利。
营造争先氛围,让收入能增能减。一是电力公司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深入推进全员绩效管理,形成了分级分类、覆盖全员的“多元化、强激励”绩效管理体系,每年修订完善公司机关绩效考核办法、公司副职负责人和基层经营班子绩效考核办法,以考核更精准、激励更直接、约束更有力为目标,打破工资“大锅饭”现象。二是聚焦工资总额科学有效管控,提升人均劳效率。电力公司在充分放权基础上,在工资总额管理中,实行面上总控、效益优先。电力公司管理基层单位工资总额“总盘子”,将公司的产业分为供电、发电、供热三大类,授权基层单位负责单位内部的收入分配管理,实行工资总额差异化对标核定和管理,实时跟进预算执行情况,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实际净产值测算,人工成本有所降低,当年人均劳效率提高10%。三是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实行薪酬水平动态管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紧密挂钩,合理拉开薪酬分配差距。
着力“三个突出”,破解“人才瓶颈”。一是突出试岗考察。公司以“人岗适配、能岗匹配”为原则,针对新员工,在签订岗位协议书的同时通过试用期测试、评估正式录用后实行最长6个月的试岗,针对管理人员实行1年试岗对人才是否融合公司文化,是否胜任岗位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一岗一人、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等方式把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实现人尽其才。二是突出培养留人。对于核心骨干,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送培训相结合提升人才素质,对于年轻管理人员,通过外挂锻炼与多岗历练相结合,提高能力水平。三是突出选优用活。建立青年人才库,健全人才发展通道,为企业留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构建新型契约化经营机制,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公司紧抓队伍建设和薪酬激励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以推动中层管理人员试点为突破口,全面培育契约化精神。通过明确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任务、权利,签订目标任务和考核责任书固化责权利,按照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根据履职情况决定去留,根据对标管理,基层单位倒逼分解任务,人人身上有目标,有考核,考核结果与负责人“官帽子”和“钱袋子”直接挂钩。二是以激励为方向,对基层单位中层管理人员推行年终一次性效益薪奖励。强化效益导向,利润总额作为年终经营业绩指标,更好实现企业和员工发展风险共担、责任共负,成果共享。
电力公司将全面落实目前改革成果,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一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建立竞聘上岗机制,提升履职能力和人岗匹配度,夯实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按照“工效挂钩”原则调整工资总额管控措施,根据业绩贡献、创造价值决定薪酬分配,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鞭策作用;三是积极收、储人才,把握选、培、用关键环节,全面掌握基层单位员工队伍现状,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建立后备人才库,实现人才红利初显。(文:张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