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统战心声】我要让广袤的田野种出“金豆豆”
3月的青海,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青海高原的山川里,农民们正在忙碌地播种。每年的春耕,也是我最忙碌的时候,我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马铃薯。每到这个时候,我站在田野里就仿佛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时候马铃薯像 “金豆豆”一样躺满田野,农民脸上挂满了笑容,连风的味道都带着喜悦。在青海省的乡镇,许多群众亲切地称呼我为“王土豆”。
1970年,我跟随在部队工作的父亲援青来到了青海,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1981年,我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学习农学。1995年,我从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学院挽留我留下任教。当时,青海省启动了第一个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欧援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受到我的马铃薯专业导师的邀请和心怀对青海深深的感情,我回到了高原,参与了这个项目。从此,我与高原马铃薯产业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铃薯是青海省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优势作物,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马铃薯70%的种植基地位于东部贫困山区。长期以来,青海马铃薯除作为产区农民口粮外,50%以鲜薯销售。马铃薯种植是带动青海省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增加产区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1985年,我在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乡实习,长期同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目睹了当地群众生活的艰苦,深刻了解了马铃薯种植对青海农民的特殊意义。在青海,马铃薯是农民家庭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马铃薯种植约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看着大家每天很辛苦地劳作,但是马铃薯的产量依然不高,许多人家甚至还吃不饱肚子。我当时就有一个愿望,要努力学习,用科技的力量提高马铃薯的亩产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青海省马铃薯茎尖脱毒繁种技术研究在全国起步较早,通过我参与实施的“欧援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使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完善和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25年来,我带领我的团队,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安全,守住农民口粮的底线,保证了青海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基本面,马铃薯种植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青海因海拔高、风速大、日照长、气候冷凉和传毒介体少等特点,种薯质量享誉全国,历来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我们开始在湟源县建设国内海拔最高的马铃薯实验站。目前青海省马铃薯高山实验站已经成为国内海拔最高(3000米)、设施最完善的马铃薯高山实验站,对推动青海省马铃薯产业特别是种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3至4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向青海省果洛州、玉树州、海东市等地区捐助了种薯110余吨,极大地鼓励了当地政府和农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春耕生产工作。
我经常告诉团队的同事,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而农业科技成果如何才能转化为带动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全国有592个贫困县,其中549个贫困县都在种植马铃薯。各级地方政府,都把种植马铃薯作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脱毒马铃薯脱毒技术得到推广,农民就可以种出更多的“金豆豆”,大大提高农业收入的经济附加值,“科技增收”的口号也就落到了实处。
2010年,我首先提出了“青海-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天然家园”的设想,主持建立了以脱毒马铃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术为核心的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病毒检测为核心的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技术成果,先后主持省级“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及农业部“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目前,青海脱毒马铃薯的覆盖率走在了全国最前列,达到了90%,青海的种薯也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做到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我们通过建立“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高产、抗旱、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在2017至2020年在9省区推广面积达2867万亩,农民增加收入104.7亿元。
一路走来,我走得很踏实,农民丰收挂在脸上的笑容就是我的期待。每天在实验站做各种试验和栽培,赴全省13个种植县指导种植技术、召开技术推广会、培训基层种植大户……我只是做了我的本职工作,但是党和国家、人民却给予了很多荣誉。我始终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做到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农夫,踏实苦干,一心为农。如果让我可以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农业科技,做好马铃薯育种技术和种薯研究、筛选和推广工作,促进人民群众脱贫增收,这是我的职责更是义务,我责无旁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一辈子是要有些追求的,而我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广袤地田野种出“金豆豆”,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作者系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