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危机——食源性疾病
舌尖上的危机——食源性疾病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你是否想过,有些美味背后可能潜藏着健康“杀手”—食源性疾病。它就像一个隐匿的刺客,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今天就来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简单来说,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从被污染的蔬果、变质的肉类,到处理不当的海鲜,都可能成为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源头。它涵盖范围极广,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症状轻者可能只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重者则会危及生命,引发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
常见的致病因素
微生物污染:这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病毒如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常常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环节“安营扎寨”。比如,未煮熟的鸡蛋、肉类容易携带沙门氏菌,食用后就可能引发高烧、腹泻等症状;而受诺如病毒污染的生鲜果蔬,一旦进入人体,短时间内就会让肠胃“翻江倒海”,引发群体性呕吐事件。
化学性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非法添加物等都属于化学性污染范畴。一些不良商家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或改善外观,违规使用甲醛、苏丹红等化学物质,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后,会逐渐侵蚀我们的身体机能,长期积累可能诱发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有毒动植物:有些食物本身含有天然毒素,若处理不当,也会引发食源性疾病。像发芽的土豆,其中的龙葵素含量剧增,食用后会导致头晕、乏力、呼吸困难;未成熟的四季豆含有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发呕吐、腹泻。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五要点”(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1.保持清洁:
①拿食品前、便后要洗手;
②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
③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①需生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
②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
③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完全做熟:
①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
②熟食二次加热时,要彻底热透;
③孕妇、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
④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时,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
4.安全温度保存食品:
①没有用完的食材,或者剩饭剩菜,应及时放到冰箱里冷藏和冷冻,并保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②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内保存;
③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2个小时;
④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存储食物;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①使用安全的水进行处理以保证安全;
②选用新鲜的食材,清洗之后及时加工,尽量做到即买即做、即做即食,保持新鲜;
③不食用过期的食物,食物包装出现任何问题,都尽量不食用;
④不食用已经腐烂的水果和蔬菜,包括切掉腐烂的残剩部分;
⑤不采、不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食源性疾病虽可怕,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谨慎,从选购食材到烹饪就餐的每一个环节都严守“安全防线”,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安心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守护舌尖上的健康,从你我做起!
内容来源: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