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必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指南

来源: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01-28 18:07:14 浏览次数: 【字体: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医疗机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应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重点加强诊疗方案、院感防控培训。  
(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1.对患者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感控制措施;  
2.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由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组织院内或区(县)有关专家会诊;  
3.按相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协助疾控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7.负责采集临床标本,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注意: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诊疑似病例后,认为有必要转定点医院救治的,必须报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由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市级专家组会诊评估后再市内转诊。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筛查,发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有呼吸道疾病收治条件的医院,同时做好病人信息登记,不得私自留诊或拒诊。  
二、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做好消毒工作,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置和管理。  
(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1.所有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期间均应佩戴医用口罩;  
2.预检分诊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发热病人用的口罩、体温表、流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液、预检分诊病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  
3.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隔离病房:日常诊疗活动和查房时,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采集呼吸道样本时,戴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加戴乳胶手套;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气道护理和吸痰等可能发生气溶胶或喷溅操作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穿医用防护服(可加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必要时佩戴呼吸头罩;  
4.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穿脱流程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的交叉污染;  
5.给患者及陪同家属戴医用外科口罩。  
(三)其他注意事项  
1.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通道应分开,医务人员通道应设置缓冲区。患者戴医用外科口罩,仅限于病房内活动,尽量减少患者携带个人物品;  
2.戴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  
3.对隔离收治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如确需探视,按有关规定指导探视人员进行个人防护。  
三、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早发现:接诊时,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症状的病例,应注意询问  
1.发病前两周内有无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来自疫区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无聚集性发病;  
2.发病前有无与相似患者的接触史,有无与哺乳动物、啮齿类动物、禽类,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接触史;  
3.是否存在特殊职业暴露:厨师以及从事动物饲养、屠宰、销售、加工、搬运、配送或管理等工作者;在进行病原学检测或研究的单位工作;医务工作者或患者的护理人员。  
(二)早报告: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应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  
发现疑似病例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区)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三)早隔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上报  

(四)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应于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农贸市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什么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都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还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和(或)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怎样传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有传播迅速、流行性强的特点,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气、喷嚏或咳嗽时,病原体经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触传播:易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有可能造成感染。  
四、农贸市场如何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活禽畜类相关场所,垃圾、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活禽经营市场应当实行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制度以及废弃物和病死禽只无害化处理制度。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者500~1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按100斤水加2~4两漂白粉的比例配制)喷洒或拖抹消毒。  
(二)保持工作环境中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  
(三)发现不明原因病、死禽畜时要及时向农业农村部门报告,不自行处理病、死禽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兽医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妥善处理病、死禽畜。如果发现有禽畜类大量生病或死亡等异常情况,立即关闭工作场所,并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   
(四)不购进、不运输、不销售来源不明或非法捕获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尽量避免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接触  
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数量远高于人工养殖的可食用动物。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中扩散、传播。  
五、个人如何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口罩、工作帽、工作服、长筒胶鞋、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从事禽畜养殖、分拣、运送、销售、宰杀、免疫接种工作和病、死禽畜处理等的人员,以及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需要特殊防护。  
特殊防护的要求是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穿长筒靴或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  
(二)远离传染源  
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不屠宰或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动物。烹调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通过正规渠道,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疫情报道,避免前往正在发生疫情的地区。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三)注意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勤洗手,接触活禽畜或其粪便、宰杀禽畜或处理其制品、咳嗽或打喷嚏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必须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四)开窗通风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五)增强免疫  
流行性感冒、肺炎链球菌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有效的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机体免疫力。  

(六)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向医生描述旅游史、职业及接触史,并积极配合治疗。


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什么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都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还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和(或)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怎样传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有传播迅速、流行性强的特点,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气、喷嚏或咳嗽时,病原体经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触传播:易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有可能造成感染。  
四、学校如何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强化每日晨(午)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制度,发现发热、流感样病例在短期内异常增多等情况,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二)师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不带病上课  
家长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同时做好戴口罩等个人防护。  
(三)保持环境清洁,加强开窗通风  
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  
(四)酌情减少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在已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五)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五、学生如何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远离传染源  
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不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动物。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二)注意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必须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三)开窗通风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四)增强免疫  

流行性感冒、肺炎链球菌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有效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机体免疫力。


公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什么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都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还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和(或)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怎样传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有传播迅速、流行性强的特点,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气、喷嚏或咳嗽时,病原体经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接触传播:易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有可能造成感染。  
四、哪些人容易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低下、职业暴露等是这类疾病的高危因素,重点保护的易感人群有:  
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  
孕妇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患有呼吸或慢性心脏疾患的人  
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特殊场所从业人员  
五、个人如何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远离传染源  
通过正规渠道,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疫情报道,避免前往正在发生疫情的地区。  
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不屠宰或食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动物。烹调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二)注意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必须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三)开窗通风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四)增强免疫  
流行性感冒、肺炎链球菌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有效的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机体免疫力。  
(五)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向医生描述旅游史、职业及接触史,并积极配合治疗。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终审:dsy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