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丨扎根边疆二十载 匠心筑梦谱新篇——师市劳动模范杨刑安(十六团一连职工)
 
          
杨刑安,男,土家族,中共党员,重庆酉阳人,1985年3月出生。2003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将20年青春岁月化作边疆建设的奋斗力量,在红色文旅创新、兵地融合发展、服务群众一线攻坚克难、勇毅前行。2024年1月,被评为“一师好民兵 ”。
深挖红色资源,激活文旅融合“新引擎”
躬身调研,让历史“活”起来。“红色资源是兵团发展的根脉,必须让它焕发新生。”作为党支部书记,杨刑安深谙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打造“老一营”红色文旅品牌,他历时半年走遍兵团档案馆、走访数位老军垦战士。2024年10月,他远赴乌鲁木齐拜访“老一营”典型人物赵医生、贾护士夫妻,通过连续5小时不间断采访,他不仅记录下珍贵的口述历史,更收集到47张老照片、32张粮票、1套基础手术工具等历史物件。回到连队后,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45天,将收集的资料与物件融入“老一营”教育基地,复刻了“赵医生家”、“医生办公室”等场景,沉浸式体验可让游客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创新模式,让项目“火”起来。为打破传统红色旅游“参观+讲解”的单一模式,杨刑安大胆提出“沉浸式体验+互动教学”理念,增设“垦荒劳作”“战地医疗”“红色歌舞”“军垦技能挑战赛”等互动环节,进一步增强游客对红色文化认知度与体验感;针对年轻群体喜好,融入短视频打卡、角色扮演等潮流元素项目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十六团老一营”抖音号、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游客通过线上联系杨刑安捐献打字机、水平仪、毛驴车等老物件13件。在运营模式上,他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职工”发展模式,逐户走访职工,用详实的收益和发展规划说服46名职工入股阿拉尔市新奇点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2024年,“军垦战士的一天”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收入220万元,被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评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成为兵团红色文旅的“金字招牌”。因地制宜,让老营“靓”起来。一连人居环境得益于“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同步打造提升,2024年,杨刑安多方筹措50万元带领连队职工对巷道进行铺装,每家居民门口预留车位。参与该项目建设的职工还按劳取酬,增加了年收入;2025年,杨新安计划对老蔬菜大棚区进行改造,需拆除老旧房屋7套共计760平米,预算拆除费用23000元。由于连队运行经费不足,杨刑安陷入了两难。通过反复观察,征求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房屋除垮塌区域外,其他墙体保存完好,年代特征明显,具有历史价值。就这样一片体现兵团各年代不同特征的房屋得以保留复原,节省了一大笔投入资金;此外,杨刑安利用现有场地,筹集资金2万元建设高杆灯一座,购买音响设备,布置职工大舞台。如今职工们都会到广场唱歌、跳舞、直播,业余生活得到丰富。
     深耕
深耕
兵地融合,共绘团结发展“同心圆”
农业为基,技术赋能“共同增收”。十六团一连与阿克苏市多浪乡因买力村虽毗邻而居,在农业种植上却各行其道。杨刑安在新种植模式上主动学习,自我提升。在自己种植的160亩棉花地里,尝试3种不同种植模式:40亩为干播湿出“侧封土”模式、80亩为干播湿出“膜下滴水排盐蓄墒”模式、40亩为4.4米超宽膜试验种植。经过精心观察培养,40亩“侧封土”棉花长势喜人,先后在该地块承办了师级现场观摩会2次,团级现场会2次。针对因买力村农业技术薄弱的问题,杨刑安发挥连队技术优势,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协同“叶北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帮扶。2023-2025年,累计组织26场专题培训,邀请农业专家讲解棉花种植、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带领技术骨干随时进村指导,24小时解答村民疑问。此外,他还牵头成立“阿拉尔市浪疆旅游有限公司”,动员21名职工筹资150万元购置21艘游船,开发水上观光、民俗体验等项目,带动兵地50余人就业,实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党建引领,厚植团结“精神沃土”。杨刑安深知,文化认同是兵地融合的根基。他积极推动兵地党建共建,组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党课联学等活动12次,覆盖党员400余人次;策划“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文化交流等活动6场,吸引2000余名群众参与。在2024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他创新举办“兵地青年结对赛”,通过包粽子、拔河、歌舞比拼等形式,让青年在互动中增进情谊。
          
厚植为民情怀,甘做服务群众“贴心人”
热血铸大爱,献血20年诠释无私品格。杨刑安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年来无偿献血累计10000ml,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2遍。凭借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服务零距离,志愿行动传递温暖力量。为精准帮扶困难群众,杨刑安牵头成立“老一营志愿服务队”。2024年上半年,服务队开展走访调研18次,建立困难群众动态档案,累计解决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68件;为助力儿童成长,开设“暑期课堂”,联系地区指尖微爱公益协会为连队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捐赠60套包含文具、书籍和防护用品的爱心书包套装,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在他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获评师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成为连队温暖人心的亮丽名片。从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到连队的“领路人”,从“小杨”到“老杨”,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杨刑安用二十年的坚守和付出,在边疆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以红色文旅创新推动连队发展,以兵地融合促进民族团结,以无私奉献践行初心使命,他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杰出代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