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医共体 群众有“医”靠 ——师市推进医共体建设纪实
建立医共体 群众有“医”靠
——师市推进医共体建设纪实
转自《塔里木报》 记者 江珊
长期以来,“看病难”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一面是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另一面是社区门诊、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资源闲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近年来,师市积极推进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团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用信息化手段均衡医疗资源分布、缩短患者就医距离、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以人为本,建立医疗服务新体系
2020年7月26日,徐飞飞从二团医院出院了。徐飞飞于2019年确诊右腿患有股骨骨折骨不连,手术费用要9万多元。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的徐飞飞一直没有继续治疗。2020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二团医院,在第一师医院骨科医生张俊的精心治疗下,仅花费1万多元就恢复了健康。
徐飞飞说:“现在真方便,不用去阿克苏市就可以做手术,我的腿恢复得很不错,感谢一师医院的医生。”
徐飞飞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就医服务,得益于师市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师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江艳介绍,医共体建设在确保师市各级医疗机构现有服务能力不降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师域医疗机构布局、加强集约配置资源、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内部上下转诊和向外转诊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收治病种,优化双向转诊流程,逐步实现有序合理转诊。
师医院建立人员、技术、服务向团场医院合理流动机制,采取巡回医疗、下乡帮扶、“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开设专家门诊等服务模式,引导职工群众在基层首诊。
同时,师医院还以“以科包院”、“组团式”托管、代管等模式,促进团场医院特色专科建设。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开展远程医疗,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转诊渠道的畅通,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两级医院依托医共体平台,构建了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期护理等服务链,既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又为师一级医院减轻了床位负担。”师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管永虎说。
师市结合团镇分布和职工需求情况,组建了以师医院为牵头医院、一团至六团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师医院医共体;以阿拉尔医院为牵头医院、七团至十六团医院及托喀依乡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阿拉尔医院医共体。完成了领导班子配备和定岗定编工作,成员单位人、财、物审计移交至牵头医院,实行业务、人员、资金、药械统一管理。 师市对标医共体改革目标要求,采取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有效推进医共体改革试点工作。坚决落实按需定岗、以岗定编、竞聘上岗、同岗同酬,彻底打破事业编和聘用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任,统一纳入备案制管理;坚决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加大政府投入,下决心剥离医院长期债务,由政府通过地方债券置换、援疆资金安排等方式予以化解;坚决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自行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自主制定实施分配方案,统筹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医保基金结余资金等,最大限度赋予医共体自主权;坚决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想方设法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职工群众。
截至目前,两家牵头医院已组建12支多学科团队和151支社区连队基层服务团队,形成纵向协作的三级联动体系。同时,由家庭医生配置医疗资源,对接上级医院办理转诊,相关患者享受免挂号费、免健康管理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两面三优先”服务,让职工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创新模式,当好健康“守门人”
“我患冠心病很多年了,阿拉尔医院的家庭医生经常到我家询问病情、指导用药、讲解慢性病居家保健知识,很关心我们,非常感谢他们。”2021年1月18日,十团退休职工万勤康说。“阿拉尔医院医共体成立以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层医院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指导服务,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阿拉尔医院家庭医生团队还时常入户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老年人、儿童常见病的治疗和管理提出建议,对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及今后的治疗指导。”十团医院院长刘利庆说。“全科医生才是职工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医共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在阿拉尔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江涛看来,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阿拉尔医院以医共体为基础,积极组建专家团队。“我们会定期、定时通过门诊、查房、培训等方式,对团场医院进行帮扶,为医共体内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服务。”阿拉尔医院内一科副主任徐国清说,建立医共体后,各团场分院可以共享医院专家和医疗技术,用于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此外,为提高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阿拉尔医院还建立完善服务制度、绩效奖励机制等,明确家庭医生工作职责,每人每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少于4次,还把家庭医生服务参与情况纳入职称晋升、骨干人才遴选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开、公示专科家庭医生服务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阿拉尔医院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与医共体医疗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健康信息大数据随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医共体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医院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采取“1+N”的签约模式,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
创新机制,提高基层诊疗急救水平
如何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是师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初被追问较多的问题。师市推行基层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考核精准度,整合各师、各团场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基层医疗队伍薄弱、水平不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的诸多壁垒,比如基层医生的医学技能培训、职称评审、薪酬等方面的问题,要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我们必须勇毅破局。”师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江艳说。
郑江艳告诉记者:“连队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建设医共体能有效提高团场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师域医共体已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职工群众的就医体验。”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提高心梗患者的救治率,师医院每个月都会不定期组织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医生,到师医院开展胸痛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包括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判断、心梗患者预处理以及上报患者情况和送诊流程等,让更多胸痛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疗。
师医院通过规范化培训、带教培养等方式,加大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培训力度。目前,基本形成“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层医生与职工群众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促使基层医生的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2020年5月初,我到师医院心内科二病区进修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医院专家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临床经验。通过短期的学习,我已基本掌握心内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有所获。”2020年8月27日,师医院医共体成员五团分院内科医生李风琴说,通过在师医院一个月的进修学习,她现在已能独当一面了。
“强基层的关键是强人才。师市将继续推进专项基层卫生人才公开招聘、全科医生培养等任务。”郑江艳表示,下一步,师域医共体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职称晋升方法,增加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并向基层倾斜,拓宽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