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wsj-2021-00586 | 发布机构: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生成日期: | 2021-08-2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工作动态 | |
关键词: |
【援疆进行时】第一师医院援疆专家朱嘉珺:不负韶华 圆梦一师 甘做沙漠胡杨
援疆,是使命,是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医疗援疆对于第一师医院援疆专家朱嘉珺来说,这份奉献,她等待和酝酿了太久,终于在今年7月23日踏上了援疆这片热土,去完成自己的援疆梦想。
“小姑娘非常勇敢和坚强,表现的非常好,术后的注意事项已经跟你的妈妈说过了,一周后我们再见。”8月10日,第一师医院口腔科正在开展一场小手术,小患者牛黎(化名)因其中一颗门牙发育问题需要给予治疗,手术后,第一师医院口腔科援疆专家朱嘉珺对小患儿说着以上鼓励的话。
朱嘉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擅长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颜面管理、常见错合畸形的隐形矫治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此次接诊的小患儿正是她所擅长的范围。
小患儿在7岁时其中一颗门牙脱落,口腔内的其他同名牙已全部长出,目前已快9周岁了,牛黎的这颗门牙一直没有长出。“作为妈妈,我内心特别着急,位置又是门牙,特别影响美观,时间越久对我孩子的心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牛黎的妈妈担忧的说着。
牛黎妈妈因为长期在内地,所以对能选择哪家医院的口腔科和专家比较在意,得知第一师医院有浙大口腔医院的援疆专家,她第一时间带着牛黎过来问诊。
“通过牙根三维检查,您孩子的牙根位置很高,在鼻腔底,一直长不出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发育障碍,治疗方案需要跟您沟通一下,首先我们要进行‘开窗导萌术’,这是由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和正畸科专家联合进行的门诊手术,术后大约两周开始给牙齿加力,轻轻地尝试把牙齿拉出来,为的是尽最大努力保留孩子的天然牙……”援疆专家朱嘉珺详细讲解了大概的治疗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牛黎的妈妈听了愿意采用此方案,并表示相信专家们的医疗技术。
8月10日这天,由口腔科主任张宇军主刀为小患儿开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开窗术,术中由援疆专家朱嘉珺进行正畸的导萌钩固定。由于牙胚位置接近鼻底,暴露、止血和粘接操作均有一定的难度,两位专家一边麻利地操作着,一边轻声安慰孩子,最终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多学科合作治疗。后续,牛黎还需要定期复诊,接受正畸导萌的治疗。
对于正畸,朱嘉珺说:正畸医师虽然是专科医师,但不能将眼光局限在牙列上,而是要拥有口颌面全局诊疗思维,口腔是个系统的问题,如果牙齿出现问题,要系统化治疗,正畸就是力学的艺术,对力的熟练掌握,治疗前手中要有“地图”,并做好规划和路线前进,作出专业预判,最终才能做好正畸。
来到第一师医院口腔科不久,援疆专家朱嘉珺就将后方医院的“患者健康问卷”引入科室,在接诊前,要求每一位口腔患者先做一个心理评估。“评估的结果只是我们作为对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患者提供关心和服务的参考,并提醒我们作为医者要给患者更多的关怀及心理疏导,不断改进沟通技巧和服务理念。”朱嘉珺说。
早在浙大口腔医院选派第一批援疆专家时,朱嘉珺就非常希望自己能赶赴边疆,并为边疆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但她想将口腔正畸技术提升的更加扎实,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再去援疆。有梦想就该努力去实现,在2021年,浙大口腔医院开始选派第五批专家时,朱嘉珺认为经过技术的沉淀,她该去完成援疆的梦想了,便第一个报了名。
朱嘉珺说:“鉴于前几批没有正畸专业的援疆专家开展帮扶,这边口腔科也非常需要正畸专业方面的技术支持,所以我就立即报名了。”
朱嘉珺希望在一年半的援疆期间,通过“导师带徒”,为当地医院提升和规范口腔正畸专科诊治理念,建立规范化正畸诊疗流程、相关制度、病历书写,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申请隐形矫治新技术新项目,以“传帮带”的方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并加强南疆口腔专科联盟功能,如远程教育教学、线下会诊,全面提升口腔多学科联合医疗理念和服务能力。
援疆对自己是历练,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朱嘉珺说,或许就是这些冥冥之中的“浙疆”情缘将自己与白水之城相连,唯有坚守初心、用心耕耘,才能令难得的缘分在祖国的边疆开出支援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展示新时代的沙漠胡杨。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