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司法局>信息公开详细
索引号: sfj-2022-00052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2-03-25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工作动态
关键词:

塔河岸边守初心 司法为民写春秋——记司法警蓝杨金永的二三事

他,曾经身着戎装,守卫一方国土;如今,他身穿制服,履行司法职责。从军装到警蓝,军装换警服,更换的是制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年的岗位锻炼,他已成为一位集学习型、奉献型于一身的司法干警,用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业务能力,诠释一名曾经的军人对司法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他就是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十一团司法所所长杨金永。

军心不改 退役永不褪色

2003年,从军12年的杨金永光荣退役自谋职业,在乌鲁木齐《都市消费晨报》供职。有一次,他收到一个通讯员的文章中写道“359旅是八路军第120师两大主力旅之一,也是八路军初期六大主力旅之一。这支英雄的部队‘撇下锄头能打仗,放下枪支会种地’,抗日战场战无不胜,挥师南下所向披靡;浴血中原,挺进新疆;耕战融合,堪称奇迹”。

这支部队扎根塔河两岸后,把荒漠变良田,良田变家园,家园变城市,在亘古荒原上成就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梦……一个光荣的番号!一支英雄的部队!怀着对“三五九旅”这支英雄模范部队的敬仰崇拜,杨金永要最终寻找到“三五九旅”这支英雄模范的部队。它的历史之源在哪里?它的精神之基、文化之本、红色之根在哪里?他一路南下来到这片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第一师阿拉尔市。

“塔河岸边百听不厌的军号,常唱不衰的军歌,本色不褪的父辈军心感染我,吸引我。”2010年杨金永报考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被录用。军装的绿、警服的蓝,如同他的青春,绚丽多彩!他把部队“排头兵”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的钻研精神融入到平凡的司法岗位。

善做善成  平凡岗位绽光彩   

“有为争有位,有位创有为。”杨金永同志始终坚持一个理,那就是干事业就是要有作为,平庸的工作人人都会做,要做好一项工作必须要动脑筋、勤思考,要一门心思放在自己的事业上。

“我是一个兵,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在哪里都是为职工群众服务,来基层可以帮到更多的老百姓。”  杨金永说。

杨金永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始终保持着军人勇敢顽强,善做善成的作风。在四团司法所工作半年,因表现突出,他被调入师市司法局政治处。当其他同志假日回家时,他加班加点写材料。

“过五一、中秋我都是在办公室过,这是份内的事,办公室都成了家。”面对政治处繁重、琐碎的工作,杨金永任劳任怨,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休息,撰写各类材料、信息,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就住在办公室里。

他热心妇女儿童事业,主动学习并会同师市法律援助服务中心解答有关妇女儿童方面的法律问题。2020年底,他带领专职人民调解员多方奔走,往返于阿克苏司法鉴定中心,为一名独自抚养小孩的妇女讨回10万元的抚养费用。清明节期间,在走访中获悉,辖区社区矫正对象玉某妻子离家出走,他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连队、双方家庭,电话做工作,以案释法等方式,帮助玉某找到了新工作使其妻子回归家庭,消除了矛盾隐患。平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心关爱,使社区矫正对象回归家庭和社会。玉某激动地说:“您对我像大哥一样不抛弃,不放弃,真的太感谢您了!”

2012年以来杨金永多次被兵团、师市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信息”、“优秀宣传干部”等荣誉称号。       

践行使命  甘洒热血写春秋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力量,也是维护新时期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常常用我们的脚步,去踏遍辖区的角角落落,这就是我们作为基层司法干警最应该做的。”2020年8月底,在师局机关工作八年的杨金永主动请缨到十一团司法所工作。

万事开头难。十一团有旅游景区沙漠之门,在此从业的务工人员较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压力较大。近年来,杨金永已经走遍了辖区的社区连队,牢牢守住花桥镇的平安。杨金永总结出自己的“三到”工作法:眼到、腿到、心到。他说,“眼到”是指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尽收眼底;“腿到”是指做老百姓工作不能仅靠电话或者微信联系,要多上门多跑“心到”就是要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情去做当事人的工作。

强化社区、连队调解室标准化建设,健全辖区访调、警调、诉调结合制度,打造退休党员“老伍调解室”,深化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一桩桩、一件件,他把调解工作做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确保矛盾彻底化解不出团。

大妈的聊天化解多年纠葛。2021年4月,申请人王某将十一团11连自己开垦的200余亩土地流转给杨某,流转合同为5年分期付款,杨某连续支付了3年流转费,从2019年开始就因为土地经营不善无力支付流转费用,双方产生纠纷,造成春季耕种无法进行。双方一言不和就动了手,双方报了警,案件很快移交到司法所杨金永手中,他没有马上找来双方进行调和,而是连续两天赶到现场,找连队的职工“聊天”,通过拉近与群众的关系,让他们主动向他说明了当天的情况,将事情经过理清理顺,做到胸有成竹。

杨金永虽然是一个大小伙子,但是聊起家常来却堪比大妈般得耐心热心细心。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分别找到双方,从杨某种植土地这几年亏损状况,到王某家里人生病住院借钱治病,聊双方各自家庭的不易,希望双方“将心比心”站到他人的位置想想。他的苦口婆心赢得两家人都充分信任他,双方都把他当成了“知心弟弟”,问题很快迎刃而解。杨某向王某支付2021年土地经营权流转费10万元,使这件土地流转纠纷得到了解决,做到纠纷不出团,维护了团镇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的调解工作看似简单,但为了两家人能够和和睦睦,杨金永至少跑了10多趟,他说:“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勤奋才是所有工作方法的前提。”

这样的调解多得数不清,在十一团工作的时间里,杨金永面对各种纠纷,他总是亲自带领调解员如春风化雨般地去调解,2020年以来,十一团司法所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46件,为职工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421万元,为团场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安团镇建设发挥一名退役军人、司法干警的重要作用。

不负亏欠   为民服务守初心

刚毅的干警也有温情的一面。杨金永工作地离家160公里,平时一回到家尽力多做家务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家里仅靠当老师的妻子边带孩子边工作。

“爸爸、爸爸快周末你回来陪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

“爸爸,我们班阳阳的爸爸和妈妈每天接送,我为什么都是妈妈一个人接送,你不喜欢我吗……”。

听到电话中孩子稚嫩的声音,杨金永常常心中愧疚。从孩子出生,他和妻子因工作就聚少离多,妻子担起了家里的所有事,常常是答应周末回家,可总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妻子调侃地说:“你爸爸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妻子也是一名党员,每次想起家里的困难,妻子总用朴实的话语说道:“他工作认真习惯了,回家也是带着工作日记,家里交代的事情总记不住,单位的小事情本子上记得特别清楚。”

杨金永的父母在老家,年事已高,从孙子出生就想亲手抱抱,可孩子已经6岁了,老人只是和孩子在视频见面。他已经近6年多也没有回过安徽老家看望亲人,常常安慰老人“过春节我一定带孩子回……”但都成了电话中的“口头禅”。

光阴流转不改军人信念,角色转变不减军人本色。“把幻想变成理想,又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经过质的蜕变和艰苦的努力。”杨金永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心系司法甘洒热血,情注百姓无私奉献。他说,军旅生涯培育了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会我使命与担当,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我会永葆军人本色,为司法行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