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gxw-2022-00061 | 发布机构: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生成日期: | 2022-12-29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工作动态 | |
关键词: |
人民日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应当如何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补短板、锻长板?
增韧性,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重大装备方面,国产高档数控系统从无到有,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全面进入内装和系统调试阶段,“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关键材料方面,超导材料领域具备了全球唯一的全流程生产能力,C919大飞机用铝合金厚板、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实现新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方面,齿轮、紧固件、模具等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产业链仍存在一些突出薄弱环节。特别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及机载设备、关键材料等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高、产业化难度大,‘卡脖子’风险犹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认为,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一环。
补短板、强韧性,既要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也要着力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一方面要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应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向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强内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十年,我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不仅带动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也开辟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新路径,加速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方式落地普及,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育先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规模持续扩张。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约1倍。
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在国家重点培育的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了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下一步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